394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 1. 1- -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衛生部環境衛生標準專業委員會提出。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批準。
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姚孝元、金銀龍、劉凡、王俊起、戴自祝、張秀珍、于淑苑、孫波、金鑫、王艷、朱文玲、韓旭。
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以下簡稱集中空調系統)的設計、質量、檢驗和管理等衛
生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公共場所使用的集中空調系統,其他場所集中空調系統可參照執行。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2.1
新風量air change flow
單位時間內由集中空調系統進人室內的室外空氣的量,單位為m2/(h.人。
2.2
可吸入顆粒物inhalable particle matter
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10 μm,能夠進人人體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顆粒狀物
質,簡稱PM1o。
2.3
風管表面積塵量duct surface dust
集中空調風管內表面單位面積灰塵的量,單位為g/m2。
3設計衛生要求
3.1集中空調系統新風量的設計應符合表 1的要求。
表1新風量要求
場所名稱 | 新風量m2/(h.人) |
賓館、飯店、旅店、招待所、候診室、理發店、美容店、游泳場(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游藝廳(室)、舞廳等 | ≥30 |
賓館、飯店、旅店、招待所、候診室、理發店、美容店、游泳場(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游藝廳(室)、舞廳等 | ≥20 |
3.2集中空調系統送風溫度的設計宜使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冬季室內溫度達到25C.其他公共
場所在16 C~20 C之間;夏季室內溫度在26 °C~28 C之間。
3.3集中空調系統送風濕度的設計宜使游泳場(館)相對濕度不大于80%,其他公共場所相對濕度在
40%~65%之間。
3.4集中空 調系統送風風速的設計宜使賓館、旅店、招待所、咖啡館、酒吧、茶座、理發店.美容店及公共
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風速不大于0.3 m/s.其他公共場所風速不大于0.5 m/s。
3.5對有睡眠、休憩需求的公共場所,集中空調系統運行所產生的噪聲對場所室內環境造成的影響不
得高于設備設施關閉狀態時室內環境噪聲值5 dB(A計權)。
3.6集中空調系統應具備 下列設施:
a)應急關閉回風和新 風的裝置;
b)控制空調系統分區域運行的裝置;
c)供風管系統清洗、消毒用的可開閉窗口,或便于拆卸的不小于300mmx250mm的風口。
3.7集中空調系統宜設置去除送風中微生物、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的空氣凈化消毒裝置。
3.8集中空調系統的新風應直接取自室外,不應從機房、樓道及天棚吊頂等處間接吸取新風。
3.9集中空調系統的新風口應設置防護網和初效過濾器,并符合以下要求:
a)設置在室外空氣清潔的地點,遠離開放式冷卻塔和其他污染源;
b) 低于排風口;
c)進風口的 下緣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 m,當設在綠化地帶時,不宜小于1 m;
d)進排風不應短路。
3.10集中空調系統的送風口和回風口應設置防蟲媒裝置,設備冷凝水管道應設置水封。
3.11集中空調系統加濕方式宜選用蒸汽加濕,選用自來水噴霧或冷水蒸發的加濕方式應有控制軍團
菌繁殖措施。
3.12集中空調系統開放式冷卻塔應符合下列要求:
a)開放式冷卻塔的設置應遠離人員聚集區域、建筑物新風取風口或自然通風口,不應設置在新風
口的上風向,宜設置冷卻水系統持續消毒裝置;
b)開放式冷卻塔應設置有效的除霧器和加注消毒劑的入口;
c)開放式冷卻塔水池內側應平滑,排水口應設在塔池的底部。
3.13集中空調系統風管內表面應當光滑,易于清理。制作風管的材料不得釋放有毒有害物質,宜使用
耐腐蝕的金屬材料;采用非金屬材料制作風管時,必須保證風管的堅固及嚴密性,具有承受機械清洗設
備工作沖擊的強度。
4衛生質量要求
4.1 集中空調系統新風量應符合表1的要求。
4.2集中空調系統冷卻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檢出嗜肺軍團菌.
4.3集中空調系統送 風質量應符合表2的要求。
表2送風衛生指標
項目 | 指標 |
積塵量 | ≤20 g/m2 |
細菌指數 | ≤100 CFU/cm2 |
真菌指數 | ≤100 CFU/cm2 |
5衛生管理要求
5.1應建立集中空調系統衛生檔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 集中空調系統竣工圖;
b)衛生學檢測或評 價報告書;
c) 經常性衛生檢查及維護記錄;
d) 清洗、消毒及其資料記錄;
e)空調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況記錄。
5.2應定期對集中空調系統進行檢查、檢測和維護。
5.3應定期對集中空調系統下列部位進行清洗:
a)
開放式冷卻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b)空氣凈化過濾材料應當每六個月清洗或更換--次;
c) 空氣處理機組、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每年清洗一-次。
5.4集中空調系統出現下列情況時,應對相關部位進行清洗消毒:
a)冷卻水、冷凝水中檢出嗜肺軍團菌;
b) 送風質量不符合表2要求的;
c) 風管內表面積塵量、細菌總數、真菌總數有不符合表3要求的。
5.5應制定集中空調系統預防空氣傳播性疾病的應急預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集中空 調系統進行應急處理的責任人;
b)不同送風區域隔離控制措施、最大新風量或全新風運行方案、空調系統的清洗、消毒方法等;
c)集中空調系統停用后應采取的其他通風與調溫措施等。
5.6當空氣傳播性疾病暴發流行時,符合下列條件之--的集中空調系統方可繼續運行:
a)采用全新風方式運行的;
b)裝有空氣凈化消毒裝置,并保證該裝置有效運行的;
c)風機盤管加新風的空調系統,能確保各房間獨立通風的。
5.7當空氣傳播性疾病暴發流行時,應每周對運行的集中空調系統的開放式冷卻塔、過濾網、過濾器、
凈化器、風口、空氣處理機組、表冷器、加熱(濕)器.冷凝水盤等設備或部件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
6衛生檢測要求
6.1檢測樣本量
6.1.1抽樣比例不應少于空氣處理機組對應的風管系統總數量的5%;不同類型的集中空調系統,每類至少抽1套。
6.1.2 每套應選擇2個~5個代表性部位。
6.1.3集中空調系統的冷卻水和冷凝水分別不應少于1個部位。
6.2 檢驗方法
6.2.1 集中空調系統新風量檢測方法見附錄A.
6.2.2集中空調系統冷卻水、冷凝水中嗜肺軍團菌檢驗方法見附錄B。
6.2.3集中空 調送風中可吸人顆粒物檢測方法見附錄C。
6.2.4集中空調送風中細菌總數檢驗方法見附錄D。
6.2.5集中空 調送風中真菌總數檢驗方法見附錄E。
6.2.6集中空 調送風中β-溶血性鏈球菌檢驗方法見附錄F.
6.2.7集中空調送風中嗜肺軍團菌檢驗方法見附錄G.
6.2.8集中空調風管內表面積塵量檢驗方法見附錄H。
6.2.9集中空 調風管內表面微生物檢驗方法見附錄I.
6.3檢驗結 果判定
當檢測結果為下列情況之一的,判定該套集中空調系統不符合衛生質量要求:
a)冷卻水或冷凝水中有嗜肺軍團菌檢出的;
b)新風量檢測結果不符合表 1要求的;
c) 單個風口送風中細菌總數、真菌總數、β-溶血性鏈球菌、嗜肺軍團菌檢測結果有不符合表2要
求的;
抽取的各個風口送風中PM1o的平均值不符合表2要求的;
e)風管內表面積塵中細菌 總數.真菌總數檢測結果有不符合表3要求的;
D)風管內 表面各采樣點積塵量檢測結果的平均值不符合表3要求的。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系統新風量檢測方法
A.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風管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的新風量,即直接在新風管上測定新風量的方法。
A.2 原理
在機械通風系統處于正常運行或規定的工況條件下,通過測量新風管某一斷面的面積及該斷面的
平均風速,計算出該斷面的新風量。如果- - 套系統有多個新風管,每個新風管均要測定風量,全部新風
管風量之和即為該套系統的總新風量,根據系統服務區域內的人數,便可得出新風量結果。
A.3 儀器.
A.3.1標準皮托管:Kp=0. 99士0.01,或S型皮托管K,=0. 84士0.01。
A.3.2微壓計:精確 度不低于2%,最小讀數不大于1 Pa。
A.3.3熱電風速儀:最小讀數不大于0.1 m/s.
A.3.4玻璃液體 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不大于1 C.
A.4測點要求
A.4.1檢測點所在的斷面應選在氣流平穩的直管段,避開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
A.4.2圓形風管測點位置 和數量:將風管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同心環,測點選在各環而積中心
線與垂直的兩條直徑線的交點上,圓形風管測點數見表A.1。直徑小于0.3 m、流速分布比較均
勻的風管,可取風管中心一點作為測點。氣流分布對稱和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只取一個方向的測點進行檢測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系統新風量檢測方法
A.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風管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的新風量,即直接在新風管上測定新風量的方法。
A.2 原理
在機械通風系統處于正常運行或規定的工況條件下,通過測量新風管某一斷面的面積及該斷面的
平均風速,計算出該斷面的新風量。如果- - 套系統有多個新風管,每個新風管均要測定風量,全部新風
管風量之和即為該套系統的總新風量,根據系統服務區域內的人數,便可得出新風量結果。
A.3 儀器.
A.3.1標準皮托管:Kp=0. 99士0.01,或S型皮托管K,=0. 84士0.01。
A.3.2微壓計:精確 度不低于2%,最小讀數不大于1 Pa。
A.3.3熱電風速儀:最小讀數不大于0.1 m/s.
A.3.4玻璃液體 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不大于1 C.
A.4測點要求
A.4.1檢測點所在的斷面應選在氣流平穩的直管段,避開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
A.4.2圓形風管測點位置 和數量:將風管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同心環,測點選在各環而積中心
線與垂直的兩條直徑線的交點上,圓形風管測點數見表A.1。直徑小于0.3 m、流速分布比較均
勻的風管,可取風管中心一點作為測點。氣流分布對稱和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只取一個方向的測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系統新風量檢測方法
A.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風管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的新風量,即直接在新風管上測定新風量的方法。
A.2 原理
在機械通風系統處于正常運行或規定的工況條件下,通過測量新風管某一斷面的面積及該斷面的
平均風速,計算出該斷面的新風量。如果- - 套系統有多個新風管,每個新風管均要測定風量,全部新風
管風量之和即為該套系統的總新風量,根據系統服務區域內的人數,便可得出新風量結果。
A.3 儀器.
A.3.1標準皮托管:Kp=0. 99士0.01,或S型皮托管K,=0. 84士0.01。
A.3.2微壓計:精確 度不低于2%,最小讀數不大于1 Pa。
A.3.3熱電風速儀:最小讀數不大于0.1 m/s.
A.3.4玻璃液體 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最小讀數不大于1 C.
A.4測點要求
A.4.1檢測點所在的斷面應選在氣流平穩的直管段,避開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
A.4.2圓形風管測點位置 和數量:將風管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同心環,測點選在各環而積中心
線與垂直的兩條直徑線的交點上,圓形風管測點數見表A.1。直徑小于0.3 m、流速分布比較均
勻的風管,可取風管中心一點作為測點。氣流分布對稱和比較均勻的風管,可只取一個方向的測點進行檢測。
表A.1圓形風管測點數
風管直徑 m | 環數 個 | 測點數 (兩個方向共計) |
≤1 | >1~2 | 4~8 |
>1~2 | >2~3 | 8~12 |
>2~3 | >3~4 | 12~16 |
A.4.3矩形風管測點位置和數量:將風管斷面分成適當數量的等面積矩形(最好為正方形).各矩形中心即為測點。矩形風管測點數見表A.2。
表A.2矩形風管測點數
風管截斷面積 m2 | 等面積矩形數 個 | 測點數 個 |
≤1 | 2x2 | 4 |
>1~4 | 3x3 | 9 |
>4~9 | 3x4 | 12 |
>9~16 | 4x4 | 16 |
A.5測量步驟
A.5.1 測量風管檢測斷面面積(F),按表A.1或表A.2分環(分塊)確定檢測點。
A.5.2皮托管法測定 新風量測量步驟如下:
a)檢查 微壓計顯示是否正常.微壓計與皮托管連接是否漏氣;
b) 將皮托管全壓出口與微壓計正壓端連接,靜壓管出口與微壓計負壓端連接;
c) 將皮托管插入風管內,在各測點上使皮托管的全壓測孔對著氣流方向,偏差不得超過10° ,測量
出各點動壓(Pd)。重復測量一次,取算術平均值;
d)將玻璃液體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插入風管中心點處,封閉測孔待溫度穩定后讀數,測量出新風
溫度(t);
e)調查機械通風服務區域內設計人流量和實際最大人流量。
A.5.3風速計法測定新風量測量步驟如下:
a)按照熱電風速儀使用說明 書調整儀器;
b)將風速儀放人新風管內測量各測點風速,以全部測點風速算術平均值作為平均風速;
c)將玻璃液體溫度計或電阻溫度計插人風管中心點處.封閉測孔待溫度穩定后讀數,測量出新風
溫度(t);
d)調查機械通風服務區域內設計人流量和實際最大人流量。
A.5.4按要求對儀器進行期間核查和使用前校準。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系統冷卻水、冷凝水中嗜肺軍團菌檢驗方法
B.1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培養法定性測定集中空調系統冷卻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積物、軟泥等樣品中的
嗜肺軍團菌,其他洗浴水、溫泉水、景觀水等樣品中的嗜肺軍團菌測定可參照執行。
B.2術語和定 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方法。
B.2.1
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樣品經培養在GVPC瓊脂平板上生成典型菌落,并在BCYE瓊脂平板上生長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
的BCYE瓊脂平板不生長,進--步經生化實驗和血清學實驗鑒定確認的菌落。
B.3儀器和設備
B.3.1平皿:φ90 mm.
B.3.2 CO, 培養箱.35 C~37 C。
B.3.3紫外燈:波長 360 nm士2 nm。
B.3.4濾膜過濾器。
B.3.5濾膜:孔徑0. 22 μm~0.45 μm。
B.3.6真空泵。
B.3.7離心機。
B.3.8渦旋振蕩器。
B.3.9普通光學顯微鏡 、熒光顯微鏡。
B.3.10水浴箱。
B.3.11廣口采樣瓶:玻璃或聚乙烯材料,磨口,容積500 mL。
B.4培養基和試劑
B.4.1 GVPC 瓊脂平板。
B.4.2 BCYE 瓊脂平板。
B.4.3 BCYE-CYE 瓊脂平板。
B.4.4革蘭氏染色液。
B.4.5馬尿酸鹽生化反應管。
B.4.6軍團 菌分型血清試劑。
B.5采樣
B.5.1將廣口采樣 瓶(B.3. 11)用前滅菌。
B.5.2每瓶中 加入Na2S2O;溶液(c=0.1 mol/L)0. 3 mL~0. 5 mL,中和樣品中的氧化物。
B.5.3水樣采集位置:冷卻水采樣點設置在距塔壁20 cm、液面下10 cm處,冷凝水采樣點設置在排水
管或冷凝水盤處。
B.5.4每個采 樣點依無菌操作取水樣約500 mL。
B.5.5采集的樣品2d內送達實驗室,不必冷凍,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熱,室溫下貯存不得超過15d.
B.6檢驗步驟
B.6.1樣品的沉淀或離心: 如有雜質可靜置沉淀或1000 r/min離心1 min去除。
B.6.2樣品的過濾:將經沉淀或離心的樣品通過濾膜(B.3.5)過濾,取下濾膜置于15mL滅菌水中,充
分洗脫,備用。
B.6.3樣品的熱處理:取 1 mL洗脫樣品,置50 C水浴(B.3. 10)加熱30 min.
B.6.4樣品的酸處理:取5 mL洗脫樣品,調pH至2.2,輕輕搖勻,放置5 min.
B.6.5樣品的接種:取洗脫樣品(B.6.2)、熱處理樣品(B.6. 3)及酸處理樣品(B.6.4)各0.1 mL,分別
接種GVPC平板(B.4. 1)。
B.6.6樣品的培養:將接種平板靜置于 CO2培養箱(B. 3.2)中,溫度為35 C~37 C,CO2濃度為
2.5%。無CO2培養箱可采用燭缸培養法。觀察到有培養物生成時,反轉平板,孵育10 d,注意保濕。
B.6.7 菌落觀察:軍團菌生長緩慢,易被其他菌掩蓋,從孵育第3天開始每天在顯微鏡(B.3.9)上觀
察。軍團菌的菌落顏色多樣,通常呈白色、灰色、藍色或紫色,也能顯深褐色.灰綠色.深紅色;菌落整齊,
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狀,在紫外燈下,部分菌落有熒光。
B.6.8 菌落驗證:從平皿上挑取2個可疑菌落,接種BCYE瓊脂平板(B.4.2)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
BCYE瓊脂平板(B.4.3),35 C~37 C培養2 d,凡在BCYE瓊脂平板上生長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
BCYE瓊脂平板不生長的則為軍團菌菌落。
B.6.9 菌型確定:應進行生化培養與血清學實驗確定嗜肺軍團菌。生化培養:氧化酶(一/弱+),硝酸
鹽還原(- ),尿素酶(一),明膠液化(+).水解馬尿酸。血清學實驗:用嗜肺軍團菌診斷血清進行分型。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PM.)檢測方法
C.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光散射式粉塵儀測定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可吸人顆粒物PM1o的質量濃度,測量范圍0.001 mg/m°~10 mg/m'。
C.2 原理
當光照射在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上時,產生散射光。在顆粒物性質一定的條件下,顆粒物的散射光
強度與其質量濃度成正比。通過測量散射光強度,應用質量濃度轉換系數K值,求得顆粒物質量濃度。
C.3 儀器
顆粒物捕集性能:捕集效率為50%時所對應的顆粒物空氣動力學直徑Ds0為10 μm士0.5 μm,捕
集效率曲線的幾何標準差σ。為1. 5士0.1。
測量靈敏度:對于校正粒子,儀器1個計數/min=0. 001 mg/m2。
測量相對誤差:對于校正粒子測量相對誤差小于士10%.
測量范圍:0.001 mg/m'~10 mg/m°以上。
儀器應內設出廠前已標定的具有光學穩定性的自校裝置。
注:校正粒子為平均粒徑0.6 μm,幾何標準偏差o≤1.25的聚苯乙烯粒子。
C.4 測量步驟
C.4.1檢測點數量與位置
C.4.1.1 每套空調系統選擇3個~5個送風口進行檢測。送風口面積小于0.1 m2的設置1個檢測
點,送風口面積在0.1 m2以上的設置3個檢測點。
C.4.1.2 風口設置1個檢測點的在送風口中心布置,設置3個檢測點的在送風口對角線四等分的3個
等分點上布點。
C.4.1.3檢測點位于送風口散流器 下風方向15 cm~20 cm處。
C.4.2 檢測時間與頻次
C.4.2.1應在集中空 調系統正常運轉條件下進行檢測。
C.4.2.2每個檢測點檢測 3次。
C.4.3儀器操作
C.4.3.1對粉塵儀光學 系統進行自校準。
C.4.3.2根據送風中PM。濃度、儀器靈敏度、儀器測定范圍確定儀器測定時間。
C.4.3.3 按使用說明書操作儀器。
附錄D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送風中細菌總數檢驗方法
D.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培養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的細菌總數。
D.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方法。
D.2. 1
細菌總數 total bacterial count
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采集的樣品,計數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經35C~37C、48h培養所生長發育
的嗜中溫性需氧和兼性厭氧菌落的總數。
D.3儀器和設備
D.3.1六級篩孔撞擊式微生物采樣器。
D.3.2高壓蒸汽滅 菌器。
D.3.3恒溫培養箱。
D.3.4平皿:φ90 mm。
D.4培養基
D.4.1營 養瓊脂培養基成分:
蛋白胨 10 g
氯化鈉 5g
肉膏 5g
瓊脂 20 g
蒸餾水 1 000 mL
D.4.2制法:將蛋白陳 、氣化鈉、肉膏溶于蒸餾水中,校正pH為7.2~7.6,加入瓊脂,121 c.20 min
滅菌備用。
D.5采樣
D.5.1采樣點:每套空調系統選擇 3個~5個送風口進行檢測.每個風口設置1個檢測點,一般設在送
風口下方15 cm~20 cm、水平方向向外50 cm~100 cmn處。
D.5.2采樣環境條件:采樣時集 中空調系統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并關閉門窗15 min~30 min以上.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記錄室內人員數量、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
D.5.3采樣方法:以無菌操作, 使用撞擊式微生物采樣器(D.3.1)以28.3 L/min流量采集5 min~
15 min。
D.6檢驗 步驟
將采集細菌后的營養瓊脂平皿置35 C~37 C培養48 h,菌落計數。
D.7 結果報告
D.7.1送風口細菌 總數測定結果:菌落計數,記錄結果并按稀釋比與采氣體積換算成CFU/m2(空氣
中菌落形成單位每立方米)。
D.7.2集 中空調系統送風中細菌總數測定結果:一個系統送風中細菌總數的測定結果按該系統全部
檢測的送風口細菌總數測定值中的最大值給出。
附錄E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送風中真菌總數檢驗方法
E.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培養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的真菌總數。
E.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方法。
E.2. 1
真菌總數
total fungi count
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采集的樣品,計數在沙氏瓊脂培養基上經28C、5d培養所形成的菌落數。
E.3儀器和設備
見D.3.
E.4培養基
E.4.1沙氏瓊脂培養基成分:
蛋白胨 10 g
葡萄糖 40 g
瓊脂 20 g
蒸餾水 1000 mL
E.4.2制法:將蛋白 胨、葡萄糖溶于蒸餾水中,校正pH為5. 5~6.0,加入瓊脂,115 C,15 min滅菌
備用。
E.5 采樣
見D.5。
E.6檢驗步驟
將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瓊脂培養基平皿置28 C培養5 d,逐日觀察并于第5天記錄結果。若真菌數
量過多可于第3天計數結果,并記錄培養時間。
E.7 結果報告
E.7.1送風口真菌 總數測定結果:菌落計數,記錄結果并按稀釋比與采氣體積換算成CFU/m'(空氣
中菌落形成單位每立方米)。
E.7.2集中空調 系統送風中真菌總數測定結果:一個系統送風中真菌總數的測定結果按該系統全部
檢測的送風口真菌總數測定值中的最大值給出。
附錄F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送風中β-溶血性鏈球菌檢驗方法
F.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培養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的β-溶血性鏈球菌。
F.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方法。
F.2.1
β-溶血性鏈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采集的樣品,經35 °C~37 °C、24 h~48 h培養,在血瓊脂平板上形成的典型
菌落。
F.3儀器和設備
見D.3。
F.4培養基
F.4.1血瓊脂平板成分:
蛋白胨 10 g
氯化鈉 5g
瓊脂 20 g
脫纖維羊血 5 mL~10 mL,
蒸餾水 1000 mL
F.4.2制法:將蛋白 胨、氯化鈉、肉膏加熱溶化于蒸餾水中,校正pH為7.4~7.6,加入瓊脂,121 C
20 min滅菌。待冷卻至50 °C左右,以無菌操作加人脫纖維羊血,搖勻傾皿。
F.5 采樣
見D.5。
F.6檢驗 步驟
F.6.1培養方法:采樣后的血瓊脂平板在35 C~37 C下培養24 h~48 h。
F.6.2 結果觀察:培養后,在血瓊脂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徑0.5 mm~0.7 mm的細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鏡檢為革藍氏陽性無芽孢球菌,圓形或卵圓形,呈鏈狀排列,受
培養與操作條件影響鏈的長度在4個~8個細胞至幾十個細胞之間;菌落周圍有明顯的2 mm~4 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為β溶血性鏈球菌。
F.7 結果報告
F.7.1送風口β-溶血性鏈球菌測定結果:菌落計數,記錄結果并按稀釋比與采氣體積換算成CFU/m2
(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每立方米)。
F.7.2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β-溶血性鏈球菌測定結果:一個系統送風中9-溶血性鏈球菌的測定結果
按該系統全部檢測的送風口β-溶血性鏈球菌測定值中的最大值給出。
附錄G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送風中嗜肺軍團菌檢驗方法:
G.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液體沖擊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的嗜肺軍團菌。
G.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方法。
G.2.1
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樣品經培養在GVPG瓊脂平板上生成典型菌落,并在BCYE瓊脂平板上生長而在L-半光氨酸缺
失的BCYE瓊脂平板不生長,進一步經生化實驗和血清學實驗鑒定確認的菌落。
G.3儀器和設備
G.3.1微生物氣溶 膠濃縮器:采樣流量≥100 L/min. ,對于直徑3.0 μm以上粒子其捕集效率≥80%
或濃縮比≥8。
G.3.2液體沖擊式微生物 氣溶膠采樣器:采樣流量7 L/min~15 L/min. ,對于0.5 μm粒子的捕集效
率≥90%。
G.3.3離心管:容積 50 mI。
G.3.4平 皿:φ90 mm。
G.3.5
CO2培養箱:35 °C~37 C。
G.3.6紫外燈:波長 360 nm士2 nm。
G.3.7渦旋振蕩器。
G.3.8 普通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
G.3.9水浴箱。
G.4試劑和培 養基
G.4.1采樣吸收液1-GVPC液體培養基
G.4.1.1 GVPC 添加劑成分:
多粘菌素B硫酸鹽 10 mg
萬古霉素 0.5 mg
放線菌酮 80 mg
G.4.1.2 BCYE 添加劑成分:
a-酮戊二酸 1.0 g
N-2酰胺基-2胺基乙烷磺酸(ACES) 10.0 g .
氫氧化鉀 2.88 g
L-半胱氨酸鹽酸鹽 0.4 g
焦磷酸鐵 0.25 g
G.4.1.3吸收液成分:
活性碳 2g
酵母浸出粉 10 g
GVPC添加劑 見G.4.1.1
BCYE添加劑 見G.4.1.2
蒸餾水 1 000 mL
G.4.1.4制法 :將活性碳、酵母浸出粉加水至1 000 mL,121 °C下高壓滅菌15 min,加人GVPC添加
劑(G.4.1.1)和BCYE添加劑(G.4.1.2),分裝于滅菌后的離心管(G.3.3)中備用。
G.4.2 采樣吸收液2-酵母提取液
G.4.2.1吸收液成分:
酵母浸出粉 12g.
蒸餾水 1000 mI.
G.4.2.2制法:將酵母浸出 粉加水至1 000 mL.121 °C下高壓滅菌15 min, 分裝于滅菌后的離心管
(G.3.3)中備用。
G.4.3鹽 酸氯化鉀溶液[c(HCl●KCl)=0. 01 mol/L]
G.4.3.1成分:
鹽酸(0.2 mol/L) 3.9 mL
氯化鉀(0. 2 mol/L) 25 mL
G.4.3.2制法:將 上述成分混合,用1 mol/I. 氫氧化鈉調整pH=2. 2士0.2,121 °C下高壓滅菌15 min
備用。
G.4.4其 他試劑
G.4.4.1 GVPC 瓊脂平板。
G.4.4.2 BCYE 瓊脂平板。
G.4.4.3 BCYE-CYE 瓊脂平板。
G.4.4.4革蘭氏染 色液。
G.4.4.5馬尿酸鹽生化反 應管。
G.4.4.6軍團菌 分型血清試劑。
G.5 采樣
G.5.1采樣點:每套空 調系統選擇3個~5個送風口進行檢測,每個風口設置1個測點,一-般設在送風
口下方15 cm~20 cm、水平方向向外50 cm~100 cm處。
G.5.2將采樣吸收液 1(G. 4.1)20 mL倒入微生物氣溶膠采樣器(G.3. 2)中,然后用吸管加入礦物油
1滴~2滴。
G.5.3將微生物 氣溶膠濃縮器(G.3. 1)與微生物氣溶膠采樣器(G.3. 2)連接,按照微生物氣溶膠濃縮
器和微生物氣溶膠采樣器的流量要求調整主流量和濃縮流量。
G.5.4按濃縮 器和采樣器說明書操作,每個氣溶膠樣品采集空氣量1 m°~2 m°。
G.5.5 將采樣吸收液2(G. 4.2)20 mL倒人微生物氣溶膠采樣器(G.3.2)中,然后用吸管加人礦物油
1滴~2滴;在相同采樣點重復G.5.3~G.5.4步驟。
G.5.6采集的樣 品不必冷凍,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熱,4 b內送實驗室檢驗。
G.6檢驗步 驟
G.6.1樣品 的酸處理:對采樣后的吸收液1(G. 4. 1)和吸收液2(G.4. 2)原液各取1 mL.分別加入鹽酸
氯化鉀溶液(G.4. 3)充分混合,調pH至2.2.靜置15 min.
G.6.2樣品的接種:在酸處理后的 2種樣品(G.6.1)中分別加人1 mol/L 氫氧化鉀溶液、中和至pH
為6.9,各取懸液0.2 mL~0.3 mL分別接種GVPC平板(G. 4.4)。
G.6.3樣品的培養 :將接種平板靜置于濃度為5%、溫度為35 C~37 C的CO2培養箱(G.3.5)中,孵
育10d。
G.6.4菌落觀察:從孵育第3 天開始觀察菌落。軍團菌的菌落顏色多樣,通常呈白色、灰色、藍色或紫
色,也能顯深褐色、灰綠色、深紅色;菌落整齊,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狀,在紫外燈下,部分菌落有
熒光。
G.6.5菌落驗證:從平皿 上挑取2個可疑菌落,接種BCYE瓊脂平板(G.4.5)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
BCYE瓊脂平板(G.4.6),35 °C~37 C培養2 d,凡在BCYE瓊脂平板上生長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
BCYE瓊脂平板不生長的則為軍團菌菌落。
G.6.6菌型確定:應進行生化培養與血清學實驗確定嗜肺軍團菌。生化培養:氧化酶(一/弱+),硝酸
鹽還原(-),尿素酶(-),明膠液化(+),水解馬尿酸。血清學實驗:用嗜肺軍團菌診斷血清進行分型。
G.7結果報告
G.5.5 將采樣吸收液2(G. 4.2)20 mL倒人微生物氣溶膠采樣器(G.3.2)中,然后用吸管加人礦物油
1滴~2滴;在相同采樣點重復G.5.3~G.5.4步驟。
G.5.6采集的樣 品不必冷凍,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熱,4 b內送實驗室檢驗。
G.6檢驗步 驟
G.6.1樣品 的酸處理:對采樣后的吸收液1(G. 4. 1)和吸收液2(G.4. 2)原液各取1 mL.分別加入鹽酸
氯化鉀溶液(G.4. 3)充分混合,調pH至2.2.靜置15 min.
G.6.2樣品的接種:在酸處理后的 2種樣品(G.6.1)中分別加人1 mol/L 氫氧化鉀溶液、中和至pH
為6.9,各取懸液0.2 mL~0.3 mL分別接種GVPC平板(G. 4.4)。
G.6.3樣品的培養 :將接種平板靜置于濃度為5%、溫度為35 C~37 C的CO2培養箱(G.3.5)中,孵
育10d。
G.6.4菌落觀察:從孵育第3 天開始觀察菌落。軍團菌的菌落顏色多樣,通常呈白色、灰色、藍色或紫
色,也能顯深褐色、灰綠色、深紅色;菌落整齊,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狀,在紫外燈下,部分菌落有
熒光。
G.6.5菌落驗證:從平皿 上挑取2個可疑菌落,接種BCYE瓊脂平板(G.4.5)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
BCYE瓊脂平板(G.4.6),35 °C~37 C培養2 d,凡在BCYE瓊脂平板上生長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
BCYE瓊脂平板不生長的則為軍團菌菌落。
G.6.6菌型確定:應進行生化培養與血清學實驗確定嗜肺軍團菌。生化培養:氧化酶(一/弱+),硝酸
鹽還原(-),尿素酶(-),明膠液化(+),水解馬尿酸。血清學實驗:用嗜肺軍團菌診斷血清進行分型。
G.7結果報告
G.7.1采樣點測定結果:兩種采樣吸收液中至少有-.種吸收液培養出嗜肺軍團菌,即為該采樣點嗜肺
軍團菌陽性。
G.7.2 - .套系統測定結果:- -套系統中任意一個采樣點嗜肺軍團菌檢測陽性,即該空調系統送風中嗜
肺軍團菌的測定結果為陽性。
附錄H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風管內表面積塵量檢驗方法
H.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稱重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風管內表面的積塵量。
H.2 原理
采集風管內表面規定面積的全部積塵,以稱重方法得出風管內表面單位面積的積塵量,表示風管的
污染程度。
H.3設備和器材
H.3.1定量采樣機器人或手工擦拭采樣規格板:采樣機器人采樣面積為50 cm2或100 cm2 ,采樣精度
為與標準方法的相對誤差小于20%;采樣規格板面積為50 cm?或100 cm2 ,面積誤差小于5%。
H.3.2采樣材料:無紡 布或其他不易失重的材料。
H.3.3密封袋。
H.3.4必要 的采樣工具。
H.3.5分析天平,精度 0.000 1 g。
H.3.6恒溫箱。
H.3.7干燥器。
H.4 采樣
H.4.1 采樣點數量:機器人采樣每套空調系統至少選擇3個采樣點,手工擦拭采樣每套空調系統至少
選擇6個采樣點。
H.4.2采樣點布置:機器人采樣在每套空 調系統的風管中(如送風管、回風管、新風管)選擇3個代表
性采樣斷面,每個斷面設置1個采樣點。手工擦拭采樣在每套空調系統的風管中選擇2個代表性采樣
斷面,每個斷面在風管的上面、底面和側面各設置1個采樣點;如確實無法在風管中采樣,可抽取該套系
統全部送風口的3%~5%且不少于3個作為采樣點。
H.4.3風管開孔:在風管采樣時將維修孔、清潔孔打開或現場開孔,在送風口采樣時將風口拆下。
H.4.4 采樣:使用定量采樣機器人或于上法(H.3. 1)在確定的位置、 規定的面積內采集風管表面全部
積塵,表面積塵較多時用刮拭法采樣,積塵較少不適宜刮拭法時用擦拭法采樣,并將積塵樣品完好帶出
風管。
H.5檢驗步 驟
H.5.1將采樣材料(H. 3.2)放在105 °C恒溫箱內(H.3.6)干燥2h后放人干燥器(H.3. 7)內冷卻4 h,
或直接放人干燥器中(H.3.7)存放24 h后,放人密封袋(H.3.3)用天平(H.3.5)稱量出初重。
H.5.2將采樣后的積塵樣品進行編號,并放回原密封袋中保管,送實驗室。
H.5.3將樣品按 H.5.1處理、稱量,得出終重。
H.5.4各采樣點的積塵樣 品終重與初重之差為各采樣點的積塵重量。
H.6結果計算
H.6.1采樣點積塵量:根據每個采樣點積塵重量和采樣面積換算成每平方米風管內表面的積塵量。
H.6.2風管污染程度 :取各個采樣點積塵量的平均值為風管污染程度的測定結果,以g/m2(風管內表
面積塵的重量每平方米)表示。
附錄I
(規范性附錄)
集中空調風管內表面微生物檢驗方法
1.1 總則
本附錄規定了用培養法測定集中空調系統風管內表面的細菌總數和真菌總數。
1.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方法。
L.2.1
細菌總數total bacterial count
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采集的樣品,計數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上經35 C~37 C、48 h培養所生長發育
的嗜中溫性需氧和兼性厭氧菌落的總數。
I.2.2
真菌總數total fungi count
集中空調系統送風中采集的樣品,計數在沙氏瓊脂培養基上經28C.5d培養所形成的菌落數。
I.3 儀器和設備
1.3.1 定量采樣機器人或采樣規格板:采樣機器人采樣面積為50 cm2或100 cm2 ,采樣精度為與標準
方法的相對誤差小于20%;采樣規格板面積為25 cm2
1.3.2 高壓蒸汽滅菌器。
1.3.3 恒溫培養箱。
1.3.4 平皿:φ90 mm。
1.4 培養基和試劑
1.4.1營養瓊脂培養基:成分與 制法見D.4。
1.4.2 沙氏瓊脂培養基:成分與制法見E.4。
1.4.3 吐溫80(p=0.01%)。
L.5 采樣
1.5.1 采樣點數量:見H.4.1。
1.5.2采樣點布置:見 H.4.2。
1.5.3 采樣:使用定量采樣機器人或人工法(1.3.1)在確定的位置、 規定的面積內采樣,表面積塵較多
時用刮拭法采樣,積塵較少不適宜刮拭法時用擦拭法采樣。整個采樣過程應無菌操作。
1.6 檢驗步驟
1.6.1刮拭法采集的樣品:將采集的積塵樣品無菌操作稱取1 g,加人到吐溫80水溶液(I.4.3)中,做
10倍梯級稀釋,取適宜稀釋度1mL傾注法接種平I皿。
1.6.2 擦拭法采集的樣品:將擦拭物無菌操作加入到吐溫80水溶液(I.4.3)中,做10倍梯級稀釋,取
適宜稀釋度1 mL傾注法接種平皿。
1.6.3 培養與計數:分別見D.6和E.6。
1.7 結果報告
1.7.1風管表面細菌總數、真菌總數測定結果:菌落計數,記錄結果并按稀釋比換算成CFU/cm2.
1.7.2 集中空調系統風管表面微生物測定結果:一個系統風管表面細菌總數、真菌總數的測定結果分
別按該系統全部檢測的風管表面細菌總數、真菌總數測定值中的最大值給出。